熱門搜索: 耐火磚、高溫耐火磚、澆筑料
周邊名勝
推薦產品
  • 低導熱剛玉莫來石復合磚(節能環保產品)
  • 磷酸鹽結合高鋁磚
  • 改性復合高荷軟磚
聯系我們
  • 鄭州中建耐火材料有限公司
  • 裴長松:13903829639
  • 電話:0371-63140689
  • 傳真:0371-63140960
  • 郵箱:pcs0610@126.com
  • 地址:中國·河南新密市岳村鎮中王廟
周邊名勝
當前位置:主頁 > 周邊名勝 > >

商代殷墟

發布時間:2019-06-15 作者:中建耐材 閱讀量:

地理位置

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周圍,地理坐標為114°18′50″E,36°07′36″N,海拔約80m,長寬各約6公里,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,遺產地保護區核心面積414 公頃,緩沖區面積為720公頃。
殷墟總體布局嚴整,以小屯村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為中心,沿洹河兩岸呈環型分布?,F存遺跡主要包括殷墟宮殿宗廟遺址、殷墟王陵遺址、洹北商城、后岡遺址以及聚落遺址(族邑)、家族墓地群、甲骨窖穴、鑄銅遺址、手工作坊等。

文物遺跡

宮殿宗廟

 
宮殿宗廟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、花園莊一帶,南北長1000米,東西寬650米,總面積71.5公頃,是商王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場所,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,包括宮殿、宗廟等建筑基址80余座。在宮殿宗廟遺址的西、南兩面,有一條人工挖掘而成防御濠溝,將宮殿宗廟環抱其中,起到類似宮城的作用。
宮殿宗廟區還有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,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員墓葬,也是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系并斷定年代、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。墓室有殉人16人,出土器物1928件,包括468件青銅器,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,另有將近7000枚海貝。
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窖穴,共出土甲骨約1.5萬片。

王陵遺址

王陵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洹河北岸侯家莊與武官村北高地,東西長約450米,南北寬
 
約250米,總面積約11.3公頃。自1934年以來,在這里累計發現大墓13座,陪葬墓、祭祀坑與車馬坑2000余處,并出土了數量眾多、制作精美的青銅器、玉器、石器、陶器等,是學術界公認的殷商王陵所在地。其中,東區祭祀坑數量眾多,排列有序,坑內有不少人、畜骨架,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個公共祭祀場地,現辟為M260展廳。
另外,在王陵的東邊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,是現今為止所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。 [9] 

洹北商城

洹北商城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洹河北岸花園莊,城址大體呈方形,東西寬2.15公里,南北長2.2公里,總面積約4.7平方公里。四周有夯筑的城墻基槽。洹北商城遺址的發現,延長了殷商的歷史時間,延伸了殷墟的范圍。
洹北商城遺址的年代早于傳統意義上的殷墟晚商文化,略晚于鄭州早商文化,很可能是商代中后期的一處都邑遺址。 

匈奴墓葬

2017年5月3日報道,考古人員在殷墟大遺址保護區進行考古發掘時,發現了18座匈奴墓葬。這些匈奴墓葬排列整齊,墓葬形制相同。從出土的器物判斷,這些墓葬晚于殷墟時期,且與中原墓葬的形制內容有所不同。它的時代應該在東漢末年到魏晉,距今1800年左右。 

發掘沿革

史影疑云

據《尚書》、《史記》、《竹書紀年》等文獻記載,距今30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曾存在商王朝,該王朝延續了近500年,是具備疆域國家形態的中國上古歷史的開端。第一位商王名湯,于公元前16世紀初在亳都建國 ,并迅速征服了周鄰勢力,穩定了商王朝的政治版圖。商朝的王位繼承采用“父死子繼”或“兄終弟及”的辦法,前后共有31位商王。
商朝的都邑曾數度遷徙,自前1319年第20代商王盤庚遷都至殷 ,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,經歷了盤庚、小辛、小乙、武丁、祖庚、祖甲、廩辛、康丁、武乙、文丁、帝乙、帝辛共8代12位國王273年的統治 ,一直是中國商代后期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軍事中心。  商滅亡后,逐漸淪為廢墟。 
南北朝時期,酈道元在《水經注》中對殷墟的位置進行了較為確切的描述。 宋、元時期,安陽一帶多有青銅器出土,引起關注,但被認為是商王河亶甲的相都。 

鐵云藏龜

小屯位于安陽市西郊洹河岸邊。這一帶地勢略高,因此戰國以來,特別是隋唐時期一度被當作埋葬亡靈的理想地點。直到明朝時,才成為由數戶人家組成的一個居民點。清末以來,小屯居民在耕作中常從地下挖到碎骨片。19世紀末,當地傳聞碎骨即所謂的龍骨,可以治病,于是村民收集碎骨片,或留作已用,或賣給中藥鋪。從此,“龍骨”被源源不斷地從地下掘出。
1899年,金石學家王懿榮因病購藥,在北京發現中藥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,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,開始重金收購,進而考證出這些“甲骨文”是“殷人刀筆文字”。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,王懿榮義憤自盡,所收藏龍骨由其子轉售晚清學者劉鍔。1903年,劉鍔將其收藏的甲骨編印出版,成為第一部甲骨文著錄《鐵云藏龜》。
發現商代甲骨文的消息傳開后,整個學術界為之振奮,許多學者加入到收藏甲骨的行列中來。各中藥鋪中的“龍骨”,一時間身價百倍。由于販賣甲骨有暴利可圖,古董商人便把甲骨的出土地點隱瞞起來。1908年(一說說1910年),羅振玉經多方探求,始知甲骨出于“濱洹之小屯”,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購甲骨,并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,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,至此,殷墟遺址第一次被學術界所知。1917年,王國維對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,整理出商王世系表,進一步證實小屯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。 

出土過程

1928年,在傅斯年大力支持下,開始對殷墟進行第一次為期18天的試掘,
 總共出土800余片有字甲骨以及銅器、陶器、骨器等多種文物。1929年春,由李濟主持對殷墟的正式發掘。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,共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,找到了商王朝的宮殿區和王陵區,證實了《竹書紀年》關于商代晚期都邑地望的記載,使得殷墟遺址曾經是商代晚期都邑成了不可動搖的結論。
1950年,武官村大墓發掘,成為新中國首次殷墟發掘。1976年,小屯西北地發現商王武丁配偶“婦好”之墓。到1986年,已經對十幾個點進行了20多次的發掘,獲得了刻字甲骨15萬片左右。1999年1月,在殷墟遺址東北部地下約2米深處,發現一座規模巨大的商代城址,這座城址的年代略早于作為商王朝晚期都邑的傳統概念上的“殷墟”,分布上與舊的“殷墟”范圍略有重疊,但整體在洹河北岸,學術界將其命名為“洹北商城”。
隨著考古發現的不斷豐富,殷墟研究的范圍也越來越寬,從殷墟文化分期到環境(如地理、地貌、植被、資源、動植物)等;從人種、人口、家族組織,到建筑業、手工業(如鑄銅、制玉、制陶、制骨);從農業到埋葬制度、祭祀制度;從文字到藝術以及晚商社會的性質等,商朝逐漸成為信史。 

考古成果

2018年10月13日,2018年10月13日,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、河南省文物局、安陽市政府共同主辦的殷墟科學發掘90周年紀念大會暨殷墟發展與考古論壇舉辦,來自海內外的考古學專家學者200多人共襄盛會,紀念殷墟考古先賢貢獻,總結殷墟發掘90年來考古成果,研討未來殷墟考古傳承與發展殷墟科學發掘90周年紀念大會向為殷墟考古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考古工作者代表——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鄭振香、楊錫璋、劉一曼、徐廣德、劉忠伏和原安陽市文物工作隊隊長孟憲武,頒發了殷墟考古發掘“功勛人物”紀念章和紀念證書。并為《九十年殷墟考古人與事》、《殷墟出土陶器》、《殷墟青銅器全形拓精粹》、《殷墟出土骨角牙蚌器》、《殷墟出土玉器新編》等殷墟學術著作舉行首發儀式。

遺址價值

甲骨文

甲骨文是漢字的前身、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體系之一,不僅證明古老的漢字是獨立起源的,還提供了中國古代獨立的文字造字法則,對3000年以來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。殷墟甲骨文的發現,不僅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,而且由于甲骨文內容豐富,涉及殷商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,對全面復原殷商社會史具有重要意義,被稱為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“檔案庫”。對甲骨的研究,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——甲骨學。